原创| 100个故事| 一个月前| 阅读 26 次 | 0赞同 0反对
概述:在那个草草立项的早上,就应该想到4个月走完整个业务线拓展生命周期的结果。
熟知的企业H,在2022年疫情基本开放时决定暂停某业务线的开发,理由是疫情不确定的情况下不知道投入是否有回报。虽然在行业开拓期公司除了发工资并没有其他投入,但是对市场人员而言已经是all in投入了。新业务拓展从立项到暂停不超过4个月,具备很强烈的随意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新业务布局的时候豪情万丈,正式运营却选择急刹车呢?作为这条被暂停的业务线负责人来复盘整个过程。
市场中大多数老板是市场或业务出身,对市场变化有很敏锐的嗅觉,而有少数老板是纯技术等零市场经验背景,往往决策带有一定的乌托邦情怀。无论哪一种老板,都有自己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果是后者,可能从某些论坛和圈子获得二手信息的可能性极大。
基于表面的、数据面上的考虑如果是一时冲动,为做成某事而决策,大概率会遇到中道崩阻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
作为老板,有新的思路后应该亲自或授权反复做事前调查,借用某局发展科领导的语言“我们的项目要经过反复的事前论证调查,不要轻易立项,水立项谁负责”。
当然,事前调查和准备工作理应由公司管理人员来做,事前调查的目的是获取充分的信息、数据、预期等,交给老板做YES or NO的判断即可。
事前调查应该具备一些基础要素(本人才疏学浅思考不周,欢迎评论补充):
以上准备不足以为最终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在多部门沟通之前足以排除在理解层面的不靠谱想法,对于老板的不切实际的主观意愿可以做极大的排除。
事前调查属于极少投入的排除,接下来需要的是新业务布局中的多部门面谈沟通(建立在大家都知道咱们前期调查结果后),一般包含:市场/销售负责人、运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老板,通过预想的市场起点和产品,模拟业务开拓中的问题和需求,初步摸清协作支持和权责清单:
当然,并不是每个业务线都需要如此配备,但是在IT、文创、实体产品向都还是存在此类步骤,一般情况下在跨部门权责讨论期间,会立即收到技术部门的拒绝,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运营部门或许会面临获客压力,销售倒是无所谓毕竟都是提成更拓宽了业务范围。
为打破权责壁垒,需要考虑处罚和奖励措施。
以上,从现场头脑风暴后完毕后,如果各部门意向明确,那么基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可约第二场会:
该部分更多的是市场经验和技术经验导向,针对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特征,目标与周期性大相径庭,结合上下文,不应该纯理论推算,更多的是深入市场学习、初步建立信息网络后再做推算,一般来说各部门更迭2-3次预测后更具实际。
如果上述筹备工作都已通过,接下来考研的是公司财务和管理能力:
什么,开拓新市场不想投入?都2022了,空手套白狼还是别想了。
思考:挣今天的钱与挣明天的钱
思考:各部门在公司业务线中的山头壁垒
思考:业务线开拓中的收获变现
思考:内部管理优化
本频道需要登陆后才能评论,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