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运营分享| 一个月前| 阅读 38 次 | 0赞同 0反对
概述:该母婴连锁和异业商家每周组织了妈妈班,顾客对此不感兴趣,次数一多参与者寥寥无几。为此我将按照上述4个问题剖析和解答该主题下的线下体验活动的可行性方法。
本月收到某企业邀约去给他们的体验活动直播提意见。
据企业和异业商家前期多次的线下体验活动的市场反应而言,活动内容过度偏于商业性质,消费者对活动本身没有收获感到无趣,活动的筹备者也感到无措,因此我对线下体验活动做了4个简要分析:
该母婴连锁和异业商家每周组织了妈妈班,原本旨在为家庭匹配相关的优质服务,但是长期以来都是讲师在上面讲产品、讲体验,顾客对此不感兴趣,次数一多参与者寥寥无几。为此我将按照上述4个问题剖析和解答该主题下的线下体验活动的可行性方法。
据悉,以往活动都是由该企业承担邀约主力,主要面对群体都是该企业会员。会员特征为儿童年龄偏小,家长学历普遍不高,家庭社会体验感不强。
线下体验活动中长期以现场甜点、水果为直接体验反馈,被动听取讲师宣讲。
在多次体验后,企业会员对企业邀约产生了负面情绪,企业不仅没有直接受益,简介的还伤害了品牌价值。
根据组织者参与者反馈,此类体验活动不可持续,应我的建议直接中止,待优化后重启。
以上4个系列化思路其实是一个中心思想演化而成——给能够接受优秀服务的人以服务。试想每天只关心零碎价格的人会为服务买单吗?
目前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CRM系统,或者手工台账记录客情,因此借助企业CRM筛选在2年内对非食品、纸品等育儿刚需产品有诸多消费的群体做筛选,这类人群普遍在经济上具有主动权,可以为以后的各种体验活动和体验活动后续消费作为种子顾客。
营销不是为了一下子赚钱,销售才是。线下体验活动更注重感官感受,所以组织者不要把卖货当做体验主题,而是收获快乐、健康、情感等因素排在第一。例如“手工比拼赢”、“XX运动体验赛”、“XX二手集市”、“XX烘焙体验”。
从经营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好像没有看到什么销售痕迹,但是间接的我们分析可以拆分出“销售玩具”、“销售体育用品”、“销售二手对应的新品”、“销售食品”等契机。而参与者,来则认同,更多的是主动参与沉浸感更强,排斥感更弱。
从上述活动中,企业应该在活动规则中为自己的销售预埋契机。例如:
为什么在上面几个方法中我都强调用“券”。 据我们在企业CRM中的数据反馈,顾客用券率达到80%以上,而且券的发放并不具备成本,但是券的使用一定存在利润。
以前组织者希望在主场邀约和体验,但是根据该母婴企业的组织者反应:在1个地方场景单一且体验性差,所以我的建议是打破场地限制,到适合做体验的场地去,收获体验感最强值。
在营销中心将就追热点,白话来说就是什么热门搞什么,什么冷清就放弃什么,不要把精力耗费在没有收获的事情上。
当然,每个主题不能用一次就丢,据我做过的多档餐饮、服务体验等活动中的经验而言,第一次活动成功率很高,第二次就是高潮,第三次就会感受到组织困难,第四次基本陷入了组织困境。因此我推荐每个主题活动组织次数不超过4次,当遇到了组织困境的情况下就需要立即变化主题。
以上,即是我对母婴连锁企业与儿童早教协作的体验活动营销中的一些看法和优化意见,感谢文末拍砖提意见。
本频道需要登陆后才能评论,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