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笔记| 19天前| 阅读 1 次 | 0赞同 0反对
概述:IT这条路将与大基建时代一起走向夕阳。
2024年,我从12年民营IT企业进入区域数科公司,当别人问我为什么突然想着进国企,我都说是巧合,真实的原因其实是避难。
2023年,我收到一个政府的朋友传给我的电子档,说Y来了,多看看有好处,那一年政务数字化在这个区域如夏日荒草疯狂生长,我意识到是时候换道路了,因为依附于G端项目的中小企业未来的路可能已经到头了。
我是一个IT行业12年老兵,除了财务职责不熟悉意外其他都挺熟的,从产品设计、方案、研发和项目实施等都有大量经验,也正是这些经验让我意识到IT这条路将与大基建时代一起走向夕阳。
一、时代的落幕
2018年左右,物联网、大数据等一系列代表IT新质生产力被广为人同时,我也浅显的参与了相关活动,认为行业场景广阔,IT行业将再一次崛起。2023年,我作为项目经理正式参与了多个物联网项目后,我发现完了,物联网和大数据也救不了咱们行业,毕竟技术不是王道、商务能力垫资能力才是:绝大多数企业对物联网的需求很小,一个门卫老头儿足以;当企业数据不够全不够大时,所谓的大数据不如十年行业经理人的经验好使;物联网基建绝大多数掌握在G端手里;大数据之大,更多掌握在巨头和G端手里。行业之崛起,只可能是巨头的崛起,中小微企业大概率是陪葬的。
有的朋友可能要说,要参与新赛道,必然要有新质生产力,具备强有力的竞争能力,然而这一切是建立在较为正常的现金流之下的方能解决的问题。
2024年,不少G端项目回款周期已经大于12个月,2025年之更胜。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是熬不住这个回款周期的,特别是在2023年前没有完成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的企业,毕竟技术的积累得靠能打的高薪人才,强有力的竞争力有充分的市场经验,试错和总结的项目数多,而大多数中小微企业长期做的只是IT行业的某个小领域,如海啸来临时舢板是无力抵抗的。
二、如何避难
一开始就说到,最近的我是在避难,毕竟海啸来临时跑到山顶上被淹死的概率更低而不是永久的安逸,因为海啸有可能再来一次。
2024年,虽然在国企数科公司,生存依然是个严峻的问题,项目回款依然颗粒无收,全靠母公司拿一些小项目接济。因为没有正常的现金流,也没有市场化那样能打的团队,也没多余资金发展项目和产品,一直死循环,在预想的3年里,潮水不仅不会退去,反而山顶的饮用水也将耗尽,如再居于山头,个人职业也迟早完蛋。
在此之际,身边不少朋友也在频繁交流,如何自救,大体来讲有三个方向:
1. 下海寻找新大陆。此下海并不是说要出来创业,就此时而言创业不易于自绝于天。下海是依托于现有的支持资质和团队,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向之前不屑于去的行业领域寻找项目,例如往农业去、往供应链去、往那些还未数字化透彻的地方去,虽然收益或许更低、需要额外学习和付出,但是总归活着。
2. 适应环境变身海洋生物。山头可能不保,主动到海里去,争取进化出鳃和鳞,做海里的新品种。IT行业总归是要标准化产品化的,任何场景下的应用都将极速饱和,换一个从业方向,带上我们在行业中总结的经验,去做另一个行业的新人,换发行业第二春。这一点看上去很难,实际上确实不简单,毕竟进入新行业需要学习新知识、认识行业引路人,否则你愿转型还没人要你,这一点我和一帮子原来做营销现在做农业供应链的朋友深有感触。
3. 上岸。着眼于本行业,进入运营商或本地企业算不上上岸。35岁以下能接受低薪资、论资排辈等的可以拼命考编上岸,但机会渺茫,想尽办法进大厂,机会尚存一息;35岁以上者,没有过人之处就不要考虑此路。
三、待浪潮退去
2009年的时候上映了一部影片《2012》,当时还在大学的我意识到,万一真的有一天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海啸”呢?身为普通人的我们难道真的能登上权贵的“方舟”吗?大概率不行,作为普通人的我只能想办法找个高山头等待浪潮退去!
在这次行业“海啸”中,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会因为新的问题把人压得站不起来,比如收入的锐减、重新学习、圈子的积累,短期内生活质量大概率会大打折扣,但是只要保持继续动弹着,待浪潮退去,不管是以前的经验、现在的能力都是重启的基础。
本频道需要登陆后才能评论,请登录